
在寶應站,一直陪同采風的江蘇水源公司董事長、總經理鄧東升向各位作家介紹,寶應站是南水北調工程第一個開工、第一個建成、第一個發揮效益的大型泵站。對著工程全圖,鄧東升詳細介紹了我省工程建設情況,他說,江蘇段工程主要包括調水和治污兩大部分。調水工程總投資122億元,主要內容包括新建、改造18座大型泵站,新開和拓浚一批河道,形成以運河線為主線,運西線為輔線的雙線輸水格局。到今年9月底,累計完成投資83.7億元,完成單項工程18項。 
已建成的寶應站、淮陰三站、淮安四站和江都站改造等工程已經在抗洪排澇、調水抗旱中發揮重要功能和效益。治污工程總投資59.2億元,主要結合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,新建污水處理廠及截污導流工程,實施產業結構調整、工業污染源治理和流域綜合整治等項目。截至今年9月底,項目完成率已經達到98%。 
當作家饒有興趣地詢問起江水北調工程時,鄧東升介紹說,我省江水北調工程是迄今我國建設最早、規模最大、線路最長、效益最明顯的跨流域調水工程。江水北調工程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,工程包括抽引江水的北調工程和自流引江的東引工程。北調工程以江都站為起點、京杭運河為輸水骨干河道,經過洪澤湖、駱馬湖調蓄,可將江水送到南四湖下級湖,沿途已建成江都、淮安、淮陰、泗陽、劉老澗、皂河、劉山、解臺、沿湖等9級抽水泵站,輸水行程達400多公里。東引工程以三江營和泰州引江河高港樞紐為引水口門,經新通揚運河、鹵汀河、泰東河等向里下河地區和沿海墾區送水,還可利用通榆河第一期工程送水至到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。江水北調工程成功實踐和巨大效益,證明了跨流域調水的可行性,為南水北調工程的規劃和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。 
在寶應站中控室,作家們詳細了解了寶應站引進的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運行情況,對現代化的運行調度和管理系統由衷贊嘆,有作家自豪地說,這么一個規模宏大的調水工程,經過幾十年的準備后付諸實施,不僅實現了毛澤東主席“南方水多,北方水少,如有可能,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”偉大構想,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,充分利用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,集中精力辦成這件造福后人的大事,作為文學工作者應該為這項大工程做點事出點力,為工程建設鼓與呼。 
|